在建筑改造与拆除工程领域,现浇楼板的拆除犹如一场精细的外科手术,容不得半点马虎,一旦失误,极有可能对整栋建筑的结构安全造成毁灭性打击。
一、前期筹备:明确拆除范围与精心规划方案
拆除工作启动伊始,精准定位拆除范围是重中之重。施工团队需依据建筑的原始图纸、改造后的设计蓝图,实地勘测,详细标定出每一处要拆除的现浇楼板的精确位置、面积大小以及厚度信息。这不仅是后续施工步骤有序开展的“导航仪”,更是防止“误拆”、保护周边无需改动结构的关键防线。
专业的结构工程师此时扮演着核心角色,他们要对整栋建筑进行全面“体检”。仔细核算剩余结构在拆除过程中的承重变化,排查诸如暗柱、承重墙等关键受力部位周边楼板拆除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,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点。基于这些精细的勘查与计算,量身定制拆除方案。方案涵盖拆除的先后顺序,是从上至下逐层拆除,还是依据建筑功能分区选择性拆除;采用何种切割、破碎技术最为适配,预估每种技术实施过程中的震动、噪音对周边环境及留存结构的影响,并制定应对策略。这一方案犹如工程实施的“宪法”,必须向每位施工人员深入解读,让大家清楚知晓每一个操作细节背后的安全意义。
二、拆除实战:步步精心,稳扎稳打
(一)搭建稳固支撑体系
在动“第一刀”之前,搭建临时支撑结构是保障拆除安全的关键基石。根据楼板的面积、跨度与预估承重,选用合适规格的脚手架、钢梁等材料。在楼板下方合理布局支撑点位,一般遵循力学均匀分布原则,确保拆除过程中楼板重量能被有效分散、转移,避免因局部受力不均引发坍塌事故。支撑结构搭建完成后,务必经过严格的承重测试与安全检查,确保其可靠性。
(二)精准切割,化整为零
切割环节是拆除的“重头戏”,专业的切割设备如金刚石绳锯、液压墙锯等粉墨登场。操作工人沿着预先规划好的切割线,操控设备缓慢、平稳推进。对于较薄的楼板,可采用小型手持切割机具,灵活切割;对于大面积、厚板,则需大型自动化切割设备上阵,以保证切割面的平整度与精准度。切割过程中,要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,依据混凝土的硬度、钢筋分布密度适时调整切割参数,防止卡锯、断锯等意外,同时严控切割震动幅度,避免对周边结构“过度惊扰”。
(三)破碎清理,完美收官
被切割成块的混凝土楼板,迎来它们的“退场”时刻。对于小块、松散的混凝土,人工配合风镐、撬棍等工具进行破碎、撬离;对于大型混凝土块,采用起重机、叉车等机械设备吊运至指定堆放场地。在破碎与清理过程中,一是要注意保护楼板内露出的钢筋,避免过度弯折、损坏,以便后续回收利用;二是要做好防尘降噪措施,给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“减负”。
三、全程护航:严守规范,强化监管
现浇楼板拆除绝非随意为之的“蛮干”,合法合规是基本前提。施工前,务必取得建设单位、设计单位以及政府相关住建部门的拆除许可文件,严格遵循国家与地方的建筑施工规范、安全操作规程。施工现场,安全帽、安全带、防护网等安全防护用品必须全员、全程配备到位,为施工人员筑牢安全防线。
建筑垃圾的及时处理同样不可忽视,分类堆放、定期清运,避免堆积如山影响施工进度、污染场地环境。专业的质量与安全监督员要像“鹰眼”般紧盯施工现场,从支撑结构的微小位移、切割面的质量瑕疵,到施工人员的操作规范,无一遗漏地进行检查、纠正,确保拆除工程全程在安全、高质量的轨道上稳步前行。
总之,现浇楼板拆除是一项系统且极具挑战性的任务,唯有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、严格遵循规范流程、全方位强化安全与质量管控,方能在实现建筑改造目标的同时,守护好建筑的整体安全根基,让每一次“破旧”都能为后续的“立新”奠定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