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城市更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驱动下,拆除工程已成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环节。行业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因拆除作业不规范引发的安全事故占建筑施工事故总量的18.7%,凸显系统化安全管控的迫切性。河北普豪拆除公司基于千余项工程实践,构建起覆盖技术规范、风险防控、应急处置的全流程管理体系,将事故发生率降低至行业平均水平的1/5。本文从技术要点、管理创新、生态保护等维度,系统解析拆除工程施工的核心注意事项。
一、结构安全:动态监测与精准施策
预加固技术筑牢结构稳定防线。针对部分拆除工程,普豪团队采用碳纤维布粘贴、钢支撑加固等技术提升保留结构承载能力。在石家庄某商业综合体改造中,对需保留的中庭钢结构实施预应力拉杆加固,使结构安全系数提升至1.8倍设计标准,确保拆除作业零沉降。
智能监测系统实现风险预判。部署北斗位移监测、应力传感器等设备,对拆除建筑进行24小时动态监控。唐山某工业厂房拆除时,系统提前48小时预警墙体倾斜趋势,通过紧急支撑措施避免坍塌事故,监测数据同步上传至住建部门监管平台。
定向拆除工艺控制倒塌范围。研发"爆破切口优化+液压切割"组合技术,通过计算重心偏移轨迹精准控制建筑倾倒方向。雄安新区某桥梁拆除项目中,采用毫秒微差爆破配合机械预处理,将倒塌误差控制在±0.5米内,周边建筑安全监测数据零异常。
二、作业规范:立体防控与流程标准化
分层分段施工杜绝立体交叉风险。制定"竖向分层、水平分段"拆除方案,设置30米安全隔离带。北京某高层写字楼拆除时,划分8个作业层同步推进,每层配备专职安全员巡查,彻底消除垂直作业隐患。
构件拆除实施"力学平衡"操作。创新"先卸载后分离"工艺,拆除梁体时采用液压千斤顶分步释放荷载,配合钢丝绳牵引控制下落轨迹。保定某仓库改造中,对20米跨钢梁实施三点同步切割,确保构件平稳拆解。
危旧结构拆除启用特种装备。针对危房、烟囱等高危建筑,引入遥控破拆机器人、高空作业平台等设备。邯郸某废弃水塔拆除时,通过机器人完成高空切割作业,避免人工攀爬风险,施工效率提升3倍。
三、环保治理:全链条污染防控体系
扬尘治理构建"天地空"立体屏障。地面部署智能雾炮矩阵,空中采用无人机喷雾降尘,配合围挡喷淋系统形成三维降尘网络。石家庄某厂区拆除项目中,PM2.5浓度始终控制在35μg/m3以下,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。
噪音控制采用复合降噪技术。研发"隔音毡+消音屏障+设备减震"三级降噪方案,对高噪声设备加装橡胶隔振垫。廊坊某商业改造项目中,夜间施工噪音值低于50分贝,周边居民投诉率同比下降92%。
危废处置实施"一源一档"管理。建立含石棉材料、废油漆等危废专属存储区,委托持牌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。保定某农药厂拆除中,安全处置危废23吨,土壤重金属检测合格率100%。
四、应急管理:智慧响应与风险闭环
应急预案数字化升级。编制《拆除工程应急处置手册》,配套VR模拟演练系统。通过虚拟场景训练,使救援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内,应急处置准确率提升至98%。
物资储备实现智能管理。建立应急物资RFID管理系统,实时监控灭火器、急救包等物资状态。系统自动触发物资补充预警,确保关键设备完好率100%。
天气预警联动施工调度。接入气象大数据平台,当监测到六级以上大风时,自动启动设备锚固、材料覆盖等防护措施。近三年因极端天气导致的停工损失减少76%。
五、技术创新:标准引领与生态融合
参与编制行业技术规程。联合中国工程爆破协会制定《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》,将BIM模拟、智能监测等创新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,填补行业空白。
研发绿色拆除工法。创新"无损拆解+材料再生"工艺,使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2%。雄安新区某项目中,拆除产生的混凝土块制成再生骨料,生产透水砖80万块用于园区建设。
搭建智慧管理平台。自主研发的"拆安云"系统集成人员定位、设备监控、风险预警功能,实现200+项目安全状态实时统览,重大隐患智能识别准确率92%。
拆除工程安全管理是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。河北普豪拆除通过构建标准化作业体系、智能化防控网络和生态化处置模式,不仅实现自身项目安全运营,更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在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,唯有将安全理念贯穿拆除工程全生命周期,方能筑牢城市更新的安全基石。